自我问题虽然只是一个例子,但涉及某些根本的文化观点。
五为王位,体中履和,勤贤之主,尊道之君也。永保其贞,物莫之陵,故曰‘永贞吉也。
随上而动,动止惟系所附也{50}。第三,文质相合正是礼的基本要求,也是个体永保其贞的原因。{33} [美]弗莱德·R·多尔迈:《主体性的黄昏》,万俊人等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,第94页。王弼的《周易注》对《贲·象》的诠释就引入了共在结构中的时间要素:处贲之时,止物以文明,不可以威刑,故‘君子以明庶政,而‘无敢折狱。{41}此在的空间性对于此在本质的揭示,有其确定性。
由此,《周易正义》对于贲卦之《象》曰:‘白贲无咎,上得志也{98} 的诠释,顺理成章地从此在的本真性入手:‘白贲无咎者,‘处饰之终,饰终则反素,故任其质素,不劳文饰,故曰‘白贲无咎也。故饰其趾,舍车而徒,义弗乘之谓也。《礼记·祭统》又云:夫祭之为物大矣,其兴物备矣,顺以备者也,其教之本与?此语以反问的语气强调祭礼的教化意义,祭礼仪节俱备,荐献物品丰足,对于祭祀者而言则是内外修身、道德濡化的过程,故祭者,教之本也。
对父母死后的祭祀与生前的奉养是一样重要。可知祭礼还有另一层思想意蕴,即垂教。诸侯祭祀其国所在之方神、山川之神与五祀神,大夫祭祀五祀神,士祭祀其祖先。是以,在儒家看来,对父母的祭祀也是孝子尽孝的重要表现,是补行对父母生前的赡养、抒发孝子思慕情感的必要形式,从而使生者对亡故亲人的感情与孝道得以延续。
王充《论衡·祀义》亦云:生存之时,谨敬供养,死不敢不信,故修祭祀,缘生事死,示不忘先。《礼记·表记》云:子言之:仁者,天下之表也。
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灭宗废祠,非孝也。而在祭祀的那天,孝子们进入庙室仿佛看到了已故亲人的容貌,又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动静与叹息之声。儒家并由祭礼敦睦人伦的意义拓展言之,认为只要人们能敬重地举行祭祀之礼,可对家族、民族、国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社会和国家就能够治理得井井有序,刑罚公平,民众安居,最终实现礼俗教化的成功而天下大乐。即《礼记·大传》所云:人道亲亲也,亲亲故尊祖,尊祖故敬宗,敬宗故收族,收族故宗庙严,宗庙严故重社稷,重社稷故爱百姓,爱百姓故刑罚中,刑罚中故庶民安,庶民安故财用足,财用足故百志成,百志成故礼俗刑,礼俗刑然后乐人。
(《礼记·中庸》)祭礼又通过在宗庙里的序昭穆与序爵,展示长幼与贵贱之别,维持上下尊卑的名分。(《礼记?乐记》)儒家重视礼乐,认为乐表彰德行,礼报答恩情,礼乐精神意在教人懂得彰德、报情、反始。君子生则敬养,死则敬享,思终身弗辱也。(《礼记·祭统》)君亲牵牲,大夫赞币而从。
对于此种广泛的祭祀,冯友兰先生分析说:根于崇德报功之意,以人为祭祀之对象,……此或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之拜物教,但以儒家所与之义,则此已为诗而非宗教矣。故曰:祭者,志意思慕之情也。
换言之,祭礼实则是孝子与祖先神灵交感相应,展现拳拳爱亲之心的途径。概言之,祭礼内含着报本、反始、尊先的意蕴,以具体的礼典仪节表达未忘本、务施报的情感,展示着人们对所有赐予关爱、恩惠的人或物的积极回应。
此一篇孝子悼念父母的诗,形象描写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养育子女的辛苦,深深表达了对过世父母的哀痛与无以报恩的遗憾。缘生以事死,敬亡若事存,故欲立宗庙而祭之。又郭店简《唐虞之道》载:夫圣人上事天,教民有尊也。其中的不忘本亦值得注意,有学者称指出:在汉语思想语境中,忘本也许是对一个人最严重的否定性评价,懂得报恩则是最基础的德行。再次阐释了郊祭时祭日配以月的目的,即在于报答上天众神。其强调报本返始,表达未忘本、务施报的自然情感。
养则观其顺也,丧则观其哀也,祭则观其敬而时也。《大戴礼记·朝事》谓:率而祀天于南郊,配以先祖,所以教民报德不忘本也。
乐以迎来,哀以送往,故禘有乐而尝无乐。三、教之本 《礼记·祭统》云:祭者,教之本也。
朱熹注曰:旅酬之礼,宾弟子、兄弟之子,各举觯于其长,而众相酬。哀伤是因为亲人的神灵享受祭飨后又要离开。
(刘钊:《郭店楚简校释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5年,第148页)可以说,圣人主张祭祀的目的,在于教化民众,引导其尊尊、亲亲、敬畏、孝顺,祭祀天神、地祇、山川、祖先等不同类型的祭礼有着不同的教化意涵。卿大夫从君,命妇从夫人。此段依旧是从行孝的立场剖析祭礼,指出:对已故亲人的孝就是不忘其形象、不忘其声音、不忘其心志爱好,在心中永存不忘。(张树业:《德性、政治与礼乐教化》,第291页)为什么要举行春礿、夏禘、秋尝、冬烝的四时祭祖礼?《礼记·祭义》中给予了回答: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
《礼记·祭义》又载: 祭之日,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,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,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。(《礼记·祭统》)这里指出:除了赡养亲人、丧事尽哀外,定期而恭敬的举行祭祀之礼亦是孝子践行孝道所必须的行为。
天地是一切生命之本,先祖是血缘种族之本,君师为伦理教化之本。认为宗庙祭祀废绝与宗族灭亡一样是最大的不孝,清楚地反映出了祭祖礼在行孝中的重要地位。
(郑玄注:《礼记》,《十三经古注》五,中华书局,2014年,第1053页)可知此句话虽没直言祭礼,但所提到的致反始的郊天礼、致鬼神的祭祖礼皆属祭礼范畴,可谓从思想情感和德性自觉的角度阐明了祭礼的本质。尽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
(《荀子·礼论》)故《礼记·祭统》总结道:祭者,所以追养继孝也。也就是说儒家认为凡是有利于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人,生前有功烈于民的祖先,都可以成为祭祀对象。《礼记·祭义》载:天下之礼,致反始也,致鬼神也,……致反始,以厚其本也。富有教化之义,承载了道德培育、敦睦人伦等社会功能。
对于祭祀之礼,儒家重视的是其人文精神。致于鬼神,谓祭宗庙之属也。
(《论衡·祭意》)王充用报功修先四个字总结祭礼的内在精神,通俗地讲就是报答功德、敬奉祖先,其实也是报本反始之意。王者祭天,按照以类比类的原则,以先祖配食,意在回报天之大德与先祖之功。
《礼记·曲礼下》载:天子祭天地,祭四方,祭山川,祭五祀,岁遍。(《礼记·祭统》)即要求夫妇各行其礼、各司其内外的职分,这也包括国君与夫人。
顶: 298踩: 6143
评论专区